近两年,“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语言服务市场吸引了大量的资本注入,这为中国语言服务企业快速跟上全球化布局带来重大历史机遇。
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要成熟的语言服务企业发挥先导性驱动作用,海外企业本土化更离不开语言服务的支撑。随着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和“走出去”战略的不断推进,作为关键产业和基础产业的语言服务业在中国市场发展迅猛。人们熟知的“翻译”行当背后,显露的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新兴产业。
我国语言服务产业经历“三次浪潮”
语言服务行业在我国起步比较晚。首都师范大学语言产业研究中心学术顾问、政法学院院长陈鹏告诉记者,中国语言服务产业经历了传统语言产业的发展(1990年起)、语言信息技术产业的兴盛(2000年起)和基于全方位语言信息技术的语言产业(2010年起)的“三次浪潮”。“‘三次浪潮’不同于三个发展阶段,它们是一波推着一波,每一波都以某种方式汇入到新的浪潮之中。综合来看,全球化(多语需求)和信息化(语言技术进步)是中国语言产业发展的两个重要‘引擎’。”
“中国语言服务企业从起步到壮大,在语言覆盖、交付形态和技术手段等方面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中国翻译协会常务理事、文思海辉集团高级副总裁林怀谦向记者介绍说,1995年前后,微软和IBM等海外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后,产生将产品翻译成中文版的需求,中国最早一批语言服务企业应运而生;2001年左右,由于中国人力成本较低,众多海外企业将需耗费大量人工的软件本土化测试业务外包给中国语言服务商,至此中国语言服务企业进入快速发展期,语言覆盖能力从中文拓展至日语、韩语等亚洲语言,并在2005年左右拓展到欧洲语言;2005年至今,由于中国人力成本的优势不复存在,中国语言服务企业纷纷借力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向全球交付形态和数字化发展转型。
其实,在我国发展了20多年的语言服务业目前仍是个“小”行业。某翻译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国内90%以上的翻译机构和企业仍停留在完全手工操作阶段,不仅没有翻译质量控制工具,也没有完整的翻译品质控制流程。同时,受限于高端人才稀缺和市场的混杂,很多翻译机构的市场拓展能力有限,在与国际同行的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目前我国翻译服务300亿元的市场份额中,有相当一部分被国外同行获得。
林怀谦告诉记者,作为中国第一、全球排名第十六的语言服务提供商,文思海辉去年语言服务业务的营业收入为8000万美元。目前,文思海辉语言服务业务已覆盖200余种语言,在美国的西雅图和圣何塞、西班牙的巴塞罗那、日本的东京等地建立了多个全球化交付中心,交付团队规模达到2000余人。
文思海辉之所以成就今天的规模,与数字化技术平台的建设与发展有关,更与国家的政策支持分不开。“文思海辉语言服务的开展主要由云生产、全球项目管理和全球资源供应三大平台支撑,在实现流程自动化、最大限度减少人工的同时,保证管理透明化,提高服务效率。”林怀谦告诉记者,文思海辉根据《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和《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中对分享经济和众包精神的要求,于2016年正式发布包括人才招聘、人力资源培训和评测、众包翻译、针对语音识别和互联网搜索的数据处理、远程测试五大系统的“文小包”平台,将语言服务业务集中式的外包模式更新为基于平台的众包模式,并对外部资源进行严格的质量和安全管控。
“语言产业的发展就是与信息技术不断融合的过程,最新发展将围绕人工语言智能展开。”陈鹏说,人工智能研究包括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核心算法、专家系统和机器人等。不同形态的语言产品将不同程度地融入语言智能这一新的技术平台,未来语言产业的发展无疑会进入“语言智能+”的时代。
“一带一路”带来重大历史机遇
“近两年,‘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语言服务市场吸引了大量的资本注入,这为中国语言服务企业快速跟上全球化布局带来重大历史机遇。‘一带一路’进程中语言先行成为众多海内外企业的共识,如果语言不过关,就做不到对沿线各地区文化的了解,产品和服务就不符合当地政府和人民的习惯。”林怀谦说,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将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未来几年内中国将产生数量更多、体量更大的语言服务企业。
据他介绍,目前文思海辉70%的语言服务业务来自于海外市场,近两年国内业务份额增长势头很快。一方面,中国新兴科技服务企业如阿里巴巴、华为等,在不断寻求全球性市场扩张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语言服务在品牌推广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中国央企的传统客户在频繁参与海外大型工程建设、文化交流等项目时,对语言服务的需求更为迫切。
机遇的背后蕴藏着更大的挑战。林怀谦坦言,虽然“一带一路”大背景下客户对语言服务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但对语言服务企业全球资源覆盖和整合能力的要求也愈加严格。比如,近两年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寻求海外翻译派驻时,要求语言服务商从当地寻找懂中文的外方翻译进行服务,这就要求语言服务企业要具备全球化语言资源布局。另外,“一带一路”沿线分布着65个国家和地区,使用的通用语言约50余种,部族语超过200种,不同地区有各异的文化习惯,这对语言服务企业的语言覆盖、本地化处理能力也是不小的考验。
语言服务业健康发展任重道远
近年来,中国语言服务行业逐渐呈现出全球化、产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但要实现健康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首先,国内语言人才培养水平远远不能适应语言服务全球化对人才的要求。“国内开设翻译专业的高校很多,但人才培养数量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其专业设置主要围绕英语、日语、德语和法语等几大语种,更小语种的专业开设和招生情况不容乐观。”林怀谦认为,高校语言人才尤其是小语种人才的培养是语言产业发展的盲点之一。
其次,中国语言服务市场的准入机制和评价标准还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院长、《中国企业“走出去”语言服务蓝皮书》负责人王立非表示,语言服务是一个市场行为,行业准入门槛低、尚无客观标准认证等难题,导致国内语言服务市场呈现良莠不齐的局面。由于没有权威认证和客观标准,企业在选择语言服务供应商时带有较大的随机性,试错成本较高。
在采访中,林怀谦也多次强调行业“共识性”的重要性。一方面,“共识性”是市场各个主体对话和交流的基础;另一方面,在全球化进程中语言服务“走出去”需要标准先行,需要相关部门和各个市场主体通力合作。
最后,国家和地方相关部门还需加大对语言服务行业的扶持。目前,相关部门针对语言服务行业缺乏明确的政策与资金扶持办法。林怀谦举例说:“国家和地方政府对‘走出去’的影视作品的拍摄环节进行资金补助,但对语言服务企业从事的影视推广工作就没有政策和资金上的倾斜。其实,产品的全球化与本地化同样值得重视。”
在王立非看来,当前中国的语言服务行业是一个急需政策引导和措施鼓励的领域,管理和决策部门应制定加强语言服务的政策和措施,推动我国企业快速、高效、稳步地走向国际市场。
据林怀谦介绍,“文小包”平台建设得到了财政部和北京市商委的资金扶持,推动了平台建设。他希望国家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助力中国语言服务行业跨部门、跨组织协作。“我憧憬,越来越多的中国语言服务企业在世界语言服务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让世界各地都能听到属于中国的声音。”林怀谦说。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为“一带一路”建设铺好语言服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