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套用一个时髦的概念,这本64开本的小字典,是中国乃至世界图书出版史上不折不扣的“大IP”。难怪前几年有消息说,要把《新华字典》拍成电影。怎么拍?还不知道。
有这么一个段子:
A:我的名字是爸爸翻《新华字典》起的。
B:我也是。
A:那你叫什么?
B:我叫王新华,《新华字典》的新华。
在还不流行“男楚辞女诗经”的日子里,翻着《新华字典》给新生儿取名字是很多家庭的共同记忆。而最近,这本几乎与共和国同龄、已更新到第十一版的字典又引起了热议。
起因是商务印书馆推出了售价40元的《新华字典》手机APP。争议的内容无非两点:APP每天只能免费查两个字,是不是太小气了?APP的定价比实体书还高,是不是太贵了?反对者说,《新华字典》应该是公益产品,就应该免费或者低价提供给大众试用;支持者则觉得,网友就是享受免费午餐习惯了,40元的正版权威字典怎么贵了,一个手机游戏的皮肤卖288.8元,不是照样一天能卖好几个亿?
无论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有自己的道理。信息过载的时代,不怕负面信息,就怕全无消息。哪怕引起了一场褒贬不一的热烈讨论,也好过淹没在信息流中杳无音信。要知道,在《新华字典》APP之前,已经有100多种辞书APP上线,但都未能引发此等议论。《新华字典》恐怕没有自己的公关团队,也还不明白怎么在微博买热搜,所以这波自带流量的讨论,无论结果如何,反映出的还是《新华字典》不可撼动的地位。
《新华字典》的地位为什么这么高?看字典的名字就知道。“新华”取“新中华”之意,能冠以“新华”名号的可不多。比如“新华社”,现在是国家通讯社,多少重大新闻必须经过新华社才能向国内外发出;比如“新华书店”,虽然现在被电商冲击得不成样子,但是作为全国性书店,谁的童年没在新华书店蹭着看过书?再就是《新华字典》,作为新中国第一本字典,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唯一的字典,陪伴了几代人学习成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新华字典》的广为流传,也与其自身的权威性有关。可是,读者知道它的编者或者修订者是谁吗?翻开第11版字典,只写着“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修订)”。即使在字典初版时,也只署名为“新华辞书社编”,此外,找不到任何编者的姓名。
这本找不到编者的字典背后,是叶圣陶、魏建功、周祖谟、王力等一代大家的心血。《新华字典》原来也不叫《新华字典》,而叫《伍记小字典》。这个名字听着和美国的《韦氏大词典》、德国的《朗氏词典》《杜登词典》,或者民国时期的《王云五大辞典》一样,带有浓浓的个人印记。这个“伍记”不是一个姓伍的人家,而代表这本字典的五位元老:魏建功、金克木、吴晓铃、张建木、周祖谟。
1946年,北京大学中文系的魏建功先生和周祖谟先生一起聊天,谈及字典对开发知识、提高文化有着极大的重要性,觉得有必要革除过去只重文字而不重语言与文字关系的弊病,试编一部小型的字典来供中小学生使用,作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字典的典范。
为此,魏建功先生约了金克木、吴晓铃、张建木、周祖谟四位先生一同商谈字典的编纂体例。魏先生家住北京东四牌楼大街,特别热闹,楼下有不少为人搬家运货的“脚行”,以姓为记,姓王的就叫“王记脚行”,姓李的就叫“李记脚行”。魏先生说:“啊!我们五个人不就是‘伍记’吗?我们的字典就叫‘伍记小字典’好喽!”
不过,《伍记小字典》并未最终完工。1950年,时任国家出版总署副署长的叶圣陶先生驰函北大校长,希望把担任北大中文系主任的魏建功先生调来筹建主持“新华辞书社”,编写《新华字典》。名字虽然变了,但是《新华字典》的编纂原则和《伍记小字典》一脉相承。
1953年,第一版《新华字典》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随着出版社的合并撤销,“新华辞书社”消失了,1957年,第二版《新华字典》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并延续至今。六十余年间,《新华字典》已经出版了十一版,装帧印刷水平越来越好,价格也一路走高。有好事者总结了一个“猪肉定律”:1957年版《新华字典》定价1元钱,1998年版11元,2004年版16元,2011版19.9元……最新版《新华字典》的价格,与当年一斤猪肉的均价保持一致。
《新华字典》算得上是人手一本的“国民图书”,至今已经卖出六亿多本,也拥有好几个“世界之最”的头衔,比如全世界“最受欢迎的字典”和全世界“最畅销的书”,都是拿到吉尼斯官方认证的。此外,还有一项不能拿到台面上说的“成绩”:《新华字典》大概是全世界遭盗版和山寨最多的一本书,实在是防不胜防,就连政府采购项目中,也屡屡爆出采购了盗版《新华字典》的消息。
套用一个时髦的概念,这本64开本的小字典,是中国乃至世界图书出版史上不折不扣的“大IP”。难怪前几年有消息说,要把《新华字典》拍成电影。怎么拍?还不知道。1998年修订本《新华字典》第673页有一个著名的例句:“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希望无论是出纸质书还是出电子书,是拍连续剧还是拍大电影,《新华字典》也能有一个光明的前途。
上一篇:治愈当代文学的海外“失语症”
下一篇:《这些年我们用错的汉字》首发:用正确的中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