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康复与人类健康首页 > 语言论坛 > 分论坛 > 语言康复与人类健康 >

回归社会面临挑战与压力 听障儿童渴望开放社交康复平台

发布时间:2017-08-07 08:40:39   来源:云南网(昆明)    浏览次数:

\

单训课老师反复地引导孩子念清词语 都市时报记者李元冰

\

\ 

“到今年7月,孩子进康复中心就两年了。老师和保育员的爱心、耐心、精心,让孩子从完全感觉不到声响变化,变成现在能和我们做通畅的日常短语交流。这一路走来,真不容易。”5月23日上午8点,昆明市博爱聋儿康复中心内,王先生送5岁的听障儿子小虎来上学。若不是右耳上方那根人工耳蜗传导线,根本看不出他的孩子与健全孩子有何不同。

“叔叔好!”小虎笑眯眯地看着记者,3个字说得稚嫩、缺乏音调。王先生轻抚儿子额头淡淡地说:“本想把孩子送进正常的幼儿园,但又怕他不能适应、跟不上,受冷落。思前想后,还是让他继续在这里接受康复培训一段时间吧。”

  现状

  云南每年新增

  语言残疾儿童800人

昆明市博爱聋儿康复中心是昆明市残联定点合作的民办听障儿童康复机构。省残联提供的公开数据显示,截至“十二五”末,云南省共有0-6 岁听力语言残疾儿童1.61 万人,每年新增约800 人。除博爱康复中心外,公办性质的、省残联定点合作的省聋儿康复学校,常设于“中国昆明济世之家”(华夏中专)内。目前,省内专业的康复机构不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部分听力障碍儿童不能及时得到早期干预和康复服务。

昆华医院耳鼻喉科专家裴嘉红介绍,云南省从2011年起,所有县级以上(含)的妇幼保健院,开始实施新生儿听力筛查。“根据国家规定,孩子出生2天后即进行初筛,对于发现问题的孩子将进行复筛;也有部分家长带着孩子自愿选择复筛。复筛的时间是孩子出生42天左右。”

她介绍,初筛和复筛均存在问题的孩子,就要在出生60天内到省残联指定的云大医院、昆华医院和昆明市儿童医院,接受听障儿童的诊断。“要搞清楚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听障、听障的程度有多深。”轻度听障的孩子通过接受治疗,一段时间后就可康复。中度和重度的孩子,必须先佩戴助听器,并定期复查,根据其听力的损伤程度确定3个月或半年一次的复查周期。极重度的孩子,在确认助听器对其听力无效后,就必须实施人造耳蜗植入手术。

但现实中也存在筛查无恙而后期出现听障的孩子,“而且即便是在出生60天内已经确诊、需要做耳蜗植入手术,大多数患儿家长也会觉得孩子还太小,常常选择在满周岁后再施术。这恰恰错过了孩子听力和语言发育的黄金时期。”

小虎就是在1周岁时被发现并确诊为听障的。

困境

  人造耳蜗及植入手术费用高昂

小虎在“月亮班”学习,班里有个小女生叫莹莹,比他大1岁。莹莹的听障程度较轻,右耳上戴着助听器。俩人是好朋友,进入教室后,莹莹主动和小虎打招呼:“你好!来我旁边坐。”她的声音清脆而富于音调,与小虎的平声形成鲜明对比。

博爱康复中心根据儿童的“听龄”,把近60名孩子分为星星、月亮和太阳3个班级。“星星班主要是帮助孩子建立听觉能力;月亮班在巩固听觉能力的基础上,教授语言发音;太阳班是培养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用语言交流、沟通的能力。”中心主任李颖解释,两个孩子发声时音调上的差异,是助听器和人工耳蜗对声音收集、传导时的差异所致。“助听器所接受并向大脑传导的声音,与健全人耳听到的声音不太一样,稍微有一点类似于扩音喇叭发出的声音,存在一定的失真。”

人工耳蜗接受的则是一种类似于电流的“咔咔”的音符。“但是人的大脑有很强的可塑性。经训练后,能逐渐把音符与现实的声音结合起来,在神经系统中形成物象投射并逐渐固定下来。”

裴嘉红证实,目前国产人造耳蜗及植入手术的费用大致是七八万元/例、进口产品相对应的价格常在十五六万元。“的确是笔不小的开支,尽管国家有相应的补贴,但依然不是患儿家庭都能承受。我相信,相信随着科学的进步,耳蜗接受转化声音的技术一定会提升,形成如助听器一般的声调刺激;而费用也会不断下降,让更多患儿能得到及时救助。”

教学现场

  一句“小绵羊在哪里”念了20遍

博爱康复中心除设立集体教学外,还有教师与孩子一对一的个别化教学。采访当天,恰好轮到了小虎。他牵着雷老师的手,一蹦一跳走进单训教室。他要学习的内容,是在拼图画册中寻找一只调皮的小绵羊。

孩子很聪明,在不断变化的12种场景中,都能迅速准确指出绵羊隐藏的位置。真正难住他的,却是朗读“小绵羊在哪里”这句话。单训课规定,教师授课时不能使用手势、口型,必须让孩子对照物象反复用耳朵听,然后尽可能准确、流利地表达出来。

雷老师很耐心,从单独的字开始教授。“小……绵……羊……”大概用了10分钟,小虎能依次独自发音了。“好孩子,下面咱们连起来念,加油哦!”老师鼓励道。“好!”孩子爽快地回答。可是,当他张口连读时,才深切地体会到真正的难度。

孩子越念越慢,小脸憋得通红。雷老师很快察觉到了孩子的情绪变化,放慢语速,一字一字、一个短语一个短语、一遍一遍整句带着孩子念,一次次地为孩子加油、打气……

近30分钟后,当小虎流利地念出“小绵羊在哪里”时,老师和他各自都读了20遍。孩子的自信心得到巨大鼓舞,随即他又一口气连续地、大声地朗读了5遍。雷老师在一旁静静地看着,眼眶里闪动着激动而欣慰的泪光。

课间休息,雷老师解释说:“教普通幼儿朗读这6个字,一般五六遍就可以了;但对于这些孩子,10遍20遍甚至更多遍是常事。我们并不觉得厌烦,相反,常常会被孩子的努力而打动。他们的每一点滴进步,都足以让人骄傲。”

实践经验

  回归社会前需要社交“路演”

听障儿童最终能否获得有声语言能力,关键取决于他在借助助听设备后,能否获得有效的听觉、语言规则、语言认知、语言情景和语言运用经验。但即便已经康复的儿童,在进入幼儿园、小学等新环境后还是表现出不适等状况,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社会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

原理

  让孩子听见 还让他们听懂

对于听障儿童接受康复教学,昆明市残联相关人士给出了更理性的分析:事实上,健听孩子也不是一出生就会说话。他们在胚胎期已开始接受来自母体内外的各种声音刺激,出生后又得到成人语音和语义的强化。即便如此,最少也需要经过1年以上的听觉语言经验积累,才开始咿呀学语。“这叫做语言习得。”

听障儿童对声音的感受和健全人不同,语言习得经历也不同。他们对有声语言感知的经验不连贯、不完整,甚至缺失,长时间会引起语音和语义脱节,言语器官僵化,形成语言障碍或失语。“因此,必须通过及时、有针对性的训练,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有关掌握一门语言所需要的各个基础要素补回来。”

该负责人强调,听障儿童最终能否获得有声语言能力,关键取决于他在借助助听设备后,能否获得有效的听觉、语言规则、语言认知、语言情景和语言运用经验。“这就像一个从来没有学过外语的健听人,即便能听到一种外语的语声,但却听不懂、也不会说。”所以,助听设备只解决了他们康复过程中的“听见”问题,能否听清、听懂,进而能说、说清、会说,都必须由学习获得。“使听障儿童获得有声语言能力,是实现他们顺利回归社会的必由之路。”

 遗憾

  不少康复孩子不适应新环境

“相比视障、智障、肢体残疾以及孤独症的孩子,听障儿童更容易回归并融入社会。但基于多种因素,目前的康复教学还是比较封闭。”李颖说,十余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让听障儿童与听健儿童在一起相处,或是让他们走出中心、在现实社会环境中感知和学习,康复效果要比封闭教学强很多。“但是孩子自身的好奇、好动天性,家长们的种种担心都会聚焦到助听设备上;不得已,只能逐渐把孩子的活动和社交环境相对封闭起来。”

“我们缺乏一个包容而开放的、相对稳定的平台。因此,不少已康复进入普通幼儿园或小学的孩子,在新的环境中依然显现出强烈的不适和自信心的失落。”她说,是否可以由相关部门牵线,为孩子们创造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或是有幼儿园或小学能与中心结对子,让孩子们定期地参加学校活动及日常课程。

都市时报记者 李元冰


上一篇:湖北成立首个耳聋患者术后语言康复课堂
下一篇:“耳朵跑”亮相奥森 羽毛球世界冠军邱子瀚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