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智能与产业发展首页 > 语言论坛 > 分论坛 > 语言智能与产业发展 >

语言智能让未来教育变得更“聪明”

发布时间:2017-06-22 16:45:04   来源:中国教育报    浏览次数:

    “直行!”“左转!”

  虽然工作人员的口令略带方言味,但由电路板、电子元器件组成的智能教育机器人不仅准确无误地“听懂”了指令,并立即按指令行动,而且连接机器人的电脑屏幕还快速地将工作人员的语音指令“翻译”成汉字文本。

  这款由首都师范大学国家语委语言智能研究中心开发的智能教育机器人,可望将传统课堂变成智能机器人辅助互动课堂,成为中小学生的学习小伙伴。

  这只是语言智能研究中心众多创新成果中的一项。据首都师大副校长、语言智能研究中心主任周建设教授介绍,这款智能教育机器人应用了人工智能相关理论与关键技术,基于深度学习与神经网络算法, 融合声音、图像、视觉、动作等多种感知技术,能有效支撑教育知识体系的表达、交互与可视化,辅助开展个性化教学,提高学习趣味性。

  当语言智能与课堂相遇,未来的教育将更加智慧

  9月18日,教育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国家语委主任杜占元一行专程来到首都师范大学国家语委语言智能研究中心调研。中心的研究团队向杜部长一行现场展示了语言智能的未来课堂形态。

  作为语言智能研究中心的“王牌产品”之一,“In课堂”语文智能教育产品强大的教学功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与一般的教育信息化产品不同,“In课堂”致力于给中小学生及教师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构建在线的智能教育环境,建立个性化的智能教育平台,搭建集“乐学习、智教育、善管理、秀作文”于一体的智能教育互动社区,助力中国教育的信息化与智能化。

  展示中记者看到,“In课堂”能一键组卷、智能批改、实时评估、可视化反馈,解决一线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痛点”,尤其能通过对学生学习轨迹的全程跟踪记录、学习行为数据的深度挖掘,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风格与模式,精准配置个性化学习方案,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智能学习的魅力,真正实现“In课堂:好玩的课堂”,最大限度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取得更佳的学习效果。

  将教师从繁琐的重复劳动变成智教、乐教、轻松教

  “真正的智能教育产品必须做到两减一增,即减少教师的繁琐劳动,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增强教学效果。‘In课堂’基本做到了。”周建设教授说。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学校教育信息化硬件设备的普及和宽带网络的覆盖,教学从传统的“粉笔+黑板”模式跨入“互联网+多媒体”模式,必然呼唤与之相匹配的智能教育产品。“In课堂”以智能教育产品的全新面貌呈现在当代中国教育第一线,全方位瞄准教学的各个场景:备课、出卷、批改、反馈、管理,让老师智教、乐教、轻松教。

  点击几次鼠标生成一套试卷,交卷后一秒内看到成绩,实时生成测评报告。在当天的调研中,研究团队充分展示了“In课堂”的潜在优势。智能出卷、主观题即时批改、学情数据实时跟踪,这些教育智能化的关键技术,将至少节省教师50%的时间。

  智能化产品从实验室到课堂还有多远

  在教育信息化驶入快车道的今天,教育智能产品的发展前景广阔。据有关方面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十二五”末,我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87%,近3年的增长量相当于之前历年累积的两倍;多媒体教室拥有率达到80%,42%的学校实现了全部应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课堂教学;超过36%的学校开通了网络学习空间,仅仅3年时间网络学习空间数量就超过了5800万个。教育信息化,特别是“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总体进展超出预期。

  这些数据表明,我国教育信息化应用前景广、市场空间大。据记者了解,下一步,“In课堂”将进行更为广泛的试点工作,在“教育互联网+”时代迎潮流而上,更好地助力教育信息化。

  “语言智能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课题。首都师范大学语言智能研究团队在这方面有很好的基础,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希望继续努力,为中国智能教育做出更多贡献。”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语委语言智能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李德毅教授说。

  然而,不能回避的现实是,实验室内的智能化产品真正要进入课堂应用,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还需要更多的学校参与技术验证,许多新技术也还需要实践的检验。


上一篇:语言智能研究渐成热点
下一篇:智能社会,语言文字将发生怎样变化